教师话坊

标题: 家务劳动教育,是学校的事,还是家长的事? [打印本页]

作者: 翘楚    时间: 2022-5-23 14:07
标题: 家务劳动教育,是学校的事,还是家长的事?
周末某校某班班主任布置周末家务劳动作业:学会包粽子,照片或视频发班级微信群。
     家长们连忙行动起来。买粽叶,糯米,猪肉等,立即开始完成作业。年轻家长不会包粽子,请来奶奶教学指导。好了,折腾一个上午,终于包出像样的粽子。
     妈妈又拍视频又拍照片,上传群微信。“没想到女儿包出粽子极其完美,感谢班主任!”“某某某包粽子任务完成,请班主任查收视频!”……
     家里弟媳有些为难了,想端午要下周的事,包粽子也得下周末来做,现在为了孩子完成任务,急急忙忙地包粽子,不合适。因为端午节时还得再包一次粽子,岂不是多此一举?……
     有人疑惑了:自己家孩子会包粽子,为什么感谢班主任?是班主任布置劳动任务吗?还有人说:“包粽子也是作业,学校里还要管学生做家务?”……
     那天,与一位小孩读小学的家长一起吃饭,谈及生活琐事,那位年轻妈妈的一句话让我深思:“我最不喜欢做家务了,不做家务就好!”问及家务谁做,年轻妈妈说他们一家都住在婆婆家,家务全部由婆婆做的。
     孩子的妈妈不喜欢做家务,怎么养成孩子做家务的好习惯和技能呢?由学校老师发起的家务劳动教育,是不是在于走走过场,做过了也就做过了,教育效果能有多大呢?
     回想我们做家务的习惯和技能,都是母亲亲自一点点指导的,让我们渐渐学着做起来的。家务劳动的首席教师是母亲,当然还有父亲,指点我们做各种手工、用电知识,还有一些修理技术等。家务劳动的责任方应该是家庭教育吧?
     而现在,学校里要承担起劳动教育任务,这没有异议,但我想家务劳动教育,直接教导者应该是家长吧?
    所以还是要问问:家务劳动教育,是学校的事,还是家长的事?学校教育虽期望包罗万象,但其实是不现实的。老师们的教学任务能否专业些,有效果些呢?家务劳动教育为什么不放手给就家庭教育呢?

作者: 翘楚    时间: 2022-5-23 14:12
学校劳动教育能教什么,希望要明确一下,不要什么都揽来做。该让家长承担的任务就要给家长,不要什么都让学校去做吧。
作者: 龙泉许东宝    时间: 2022-9-11 12:52
劳动光荣、伟大、高尚!劳动创造一切!会考试,有高分,不会劳动,那就是正宗书呆子,那就是考试机器!生活还是要劳动的,劳动了,才会有更好的生活。劳动改变生活!讲的土一点,劳动不是家庭事,也不是学校事,而是学生事,是学生的未来事、终身事、长远事!九年教育也罢,加上高中、大学、硕博也罢,无非就是为了学子更好走上社会,有一份体面工作,更好劳动,更好工作,更好生活吧!可见,把劳动教育分为学校事和家庭事,不是很妥的,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学校和家庭必须携手促进学生劳动教育。学校和家庭的目的,或者最高目标都是一样的,无非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都有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劳动者吧!但家庭学校的角色定位不一样,学校侧重理论知识学习,为学生更好开展劳动教育提供理论支撑;而家庭刚好是劳动实践开展的第一责任人,如到田间地头种植等,家庭组织实施,效果会更好!家庭学校不能隔开,要有机结合,我想,这样的劳动教育出来的学生才会有知识、有力量、有技能,才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作者: yhglll    时间: 2022-9-15 09:51
新学期多了很多劳动课本,从一二年级的整理抽屉,铺床叠被,到高年级的制作蛋挞美食,其实光考学校老师空口说白话是根本不够的,最起码的设备都不健全,所以劳动教育真的还是需要实践出真知!要么索性细分两类,校园类和家庭类,各司其职方是良策
作者: 赵占云    时间: 2022-9-15 14:02
教育乃百年大计,不能分开来定为是“谁的事”“谁的责任”,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能承担的责任。学校和家庭是学生这个“天平”两个砝码,任何一方有所耽搁就会让教育天平失去平衡。我们现在提倡的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家务劳动或者一种田间劳作的教育,劳动教育指向的是学生在德智体美教育以外,个人所能去承担在家庭、社会、团体中生活、生存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靠家庭、靠学校乃至社会的多方面综合性的教育,学生才能去适应,去获得技能并加以运用。最简单的:学生在教室里上课,基本的劳动就是保持自己课桌周边的卫生,保持桌面整洁;在家里,学生能够做好自己的生活起居,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作者: 陈宝国    时间: 2025-9-12 08:13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不但能产生成果,而且在其中得到锻炼,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思想上也得到教育和提高。 学校要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懂得劳动意义,并能结合实际开展劳动实践,提高劳动技能。 家里是劳动重要场所。做饭,洗衣,拖地……件件都是具体事项。家长要根据孩子实际能力,让孩子做适切的家务事,有助于孩子健全人格,提高能力,帮助成长,很有益处。
作者: 赵占云    时间: 2025-9-12 14:52
劳动教育内容其实很宽泛的,不仅做家务、种菜这些事劳动教育,最简单的自己收拾课桌、整理衣物、保持身体卫生这些都是属于劳动教育范畴。在家有家里的劳动内容,如扫地、洗碗、洗衣服等,这些需要家长进行教育,让孩子共同承担家庭的家务工作,树立家庭小主人的意识;在学校则有整理课桌、清理包干区、擦黑板等劳动内容,这些是需要教师进行指导,通过每个人的共同劳动来实现教室的干净卫生。其实学生的劳动教育除了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各司其职,更需要家校合作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综合发展。
作者: 静若夏柳1    时间: 2025-9-19 14:14
既然是“家务劳动”,应该是家长的事,让家长带着自已的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更合理。在家务劳动的过程中,家长能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能力,同时也能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平时做家务的辛苦,从而使亲子关系更融洽。 我们老师不能把手“伸”得太长,去主导学生的家务劳动,这是“家”事,而不是“校”务。我们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教育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而不是过度包办“家务劳动”,对此瞎指挥。再说,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家务劳动也是各有侧重点,我们老师不能让学生去完成千篇一律的家务劳动,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作者: 徐如松    时间: 2025-9-20 16:26
劳动教育是五育之一,劳动教育过程本身也饱含着其他四育。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家庭和学校,教师要从兴趣激发、技能提高、习惯养成等方面给予指导和示范,不能借口“家务劳动”而推诿给家长。
作者: 树人中学张祖平    时间: 2025-9-22 16:57
本帖最后由 树人中学张祖平 于 2025-9-23 08:51 编辑

我觉得 “家务劳动不该纳入学校教育”,这并非否定家务劳动的价值,而是基于对教育分工边界、学校资源局限、家庭责任回归及劳动教育本质的差异化理解。具体理由如下:
一、家务劳动的核心属性是 “家庭生活实践”,其教育价值的实现高度依赖真实的家庭场景, 这与学校教育的 “公共性”、“标准化” 特质存在天然差异。
二、家务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特定的场地、工具、安全保障及个性化指导,当前多数学校的资源配置难以满足这些需求。
三、家务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家长通过言传身教传递 “家庭责任”、“生活态度” 的过程。学校主动介入,反而会导致家长产生 “家务劳动该由学校教” 的依赖心理。
四、 “家务劳动教育” 与 “学校劳动教育” 应各司其职:学校的劳动教育应侧重 “社会劳动认知”、“集体劳动协作”(如校园值日、公益劳动等),而家务劳动教育应回归家庭,侧重 “生活技能”和“家庭责任”。
另外,目前有些学校开设了劳动课,布置了家务劳动作业。这些课虽然不是班主任上的,但具体事务可能还是落到了班主任身上,这无疑又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学生在做有些家务的时候还存在一定的危险,学校或班级统一布置可能因此担责。


作者: 葛永锋    时间: 2025-9-23 22:15
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家政课,是“给孩子补上成长必需的一课”,目的是让孩子成长为 “能照顾自己、懂经营生活、有家庭担当” 的完整个体,培养孩子“如何生活、如何负责、如何爱家人”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会伴随孩子一生,成为他们应对未来挑战的 “底气”,有长远意义。
学校教育更多是立足于“知”的层面,传授家政技能和方法,传授标准化的家政技能,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家庭教育侧重于“行”的层面,为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创造机会,提供动手实践的场景;家长要引导和陪伴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将家政技能转化为日常行为;家长与孩子在平等交流过程中,要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和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在亲子协作中增进理解。
培养 “有责任、会生活” 的“合格公民”,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携手合作,“知行合一”。
作者: 龙泉许东宝    时间: 2025-9-25 17:23
劳动教育不要推卸给家长为好!千万不要去惹那些“上帝”,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吗?不要说是家务等实践操作活动,连最基本的陪伴一下孩子,久了的话,都有可能要出事的。确实是这样的,如你叫家长辅导下家庭作业,试试看哦!连学习上都这样,还敢叫学生参加家务,还要拍照等,没事情的话,可能是大吉了。不管是家务,还是其他劳动教育,出发点是好的,会劳动的话,总会谋生的。学生如果不会劳动,考了很高分数,也不适合的,分数并不能代表生活,生活的还是要靠双手劳作的。问题是,当布置实操性作业,要家人配合,家人不愿配合,向上级打电话等事情也就出来的。我们知道的是,家长和学校一致才是最好的教育。而现实是,家庭往往不是那么配合,无事,互不干扰,这就很好了!而当下,家长忙生计,老师布置点亲子互动,一些事情也就来了。可见,一些劳动教育,尽量不要弄到家里去,能在校完成的,最好了。真的要弄到家里去的,要有一个收场能力,也就是家长不愿配合时,我们应该怎样应对,不至于家长过激,我们也能有应变举措,从而把事情办好的!
作者: 赵占云    时间: 2025-9-26 14:45
家务其实包含在劳动教育中,现在我们学校和家庭其实对劳动教育是模糊的,以前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春种、秋收,不少地区也有相应的春秋假来支持。而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好,学生早已分不清葱和麦苗,因此,劳动教育也要有相应的变化。现在,我们一直提倡的家校共育,但是没有明确的界线,导致老师与家长职责迷糊,在劳动教育上也是如此,教师认为学生在教室内打扫卫生就是相应的劳动教育,而不少家长却不认同,认为教室卫生就是学校的事情,以此产生不少的矛盾。劳动教育还是需要师生、家长达成一定的共识才能良好的开展,不然只能维持在形式上。
作者: 浩军    时间: 2025-9-26 14:49
家务劳动教育,学校要倡导,通过制定学生家务劳动清单,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定的家务劳动任务;家长要支持,落实到位。具体而言,首先,家长要转变观念,支持学校的倡导,并落到实处。不要将家务视为枯燥的“任务”或“负担”,而是将其定位为“我们共同让这个家变得更美好”的家庭团队合作项目。家长的态度决定了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态度。老师和家长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远不止是让他们“干活”,更是培养责任感、独立能力、家庭归属感和生活技能的重要途径。其次,父母亲的引导方式至关重要,方法得当,孩子会乐在其中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问孩子:“你今天是想负责浇花还是摆碗筷?​”“我们是吃完饭马上收拾,还是休息十分钟再收拾?”等。第三,家长要以身作则,如果爸爸总是瘫在沙发上玩手机,却叫孩子去干活,孩子会觉得家务是“妈妈”或“奶奶”的事,从而产生抗拒心理。最后,学校里要定期评估学生家务劳动的能力与水平,以现场展示评价的方式,推进家务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作者: 陈宝国    时间: 2025-9-28 06:47
家务劳动,整理房间、做饭、洗衣服……是人应该具备的一些能力。能够做得出来,不但有成就感,而且自身能力得到训练,同时也调节身心,更有利于健康茁壮成长。教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去从事适切的家务劳动,这也是一种孝善教育。 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如模拟、示范等,教给学生劳动方法、注意事项。学校班务劳动,擦黑板、扫地等,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在实践中增强意识,提高能力。具体家务劳动指导,家长要为此作出巨大的努力,提醒、教导、检查,培养孩子劳动能力,让孩子成为更加健全的人。
作者: 嘟嘟先生    时间: 2025-9-28 14:19
孩子的家务劳动,自然要由家长来督促和落实,这一点毋庸置疑。在劳动教育上,个人以为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责任要分清,不要混淆。明明是家长的责任就不要推给学校,比如上述提到的家务劳动。二是面对家长过分干涉学校劳动教育的要理直气壮地予以拒绝。现在有的学校都不敢让学生搞班级和包干区卫生,原因就是家长有投诉。三是最好的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动手操作的劳动,而不是家长和老师的“说教”。要改进现有的劳动教科书,不能用“纸上谈兵”来代替实际的劳动。比如,多数学校没有烘培的条件,诸如做面包、烤土豆、烘蛋挞甚至炒菜之类的课程,就不适宜进教材,而应成为家务劳动由家长教授更为合理。
作者: 龙泉许东宝    时间: 2025-10-8 16:23
要双赢,要家校结合!作为教育的话,当前,总喜欢分开,某某的责任。如家里怪罪学校,没教好,成绩差。而学校的话,也有可能认为是家里原因,辅导不到位,才导致了学生素质差。可见,家里和学校没有形成合力,各说其词,各走各的路,在育人道路背道而驰的话,肯定是糟糕的。同理,家务教育,对培养孩子习惯,自理能力等方面是非常好的。问题是,家务的话,肯定在家里,在家里的话,肯定要家长陪伴的。问题是,好像劳动、思品课程也有家务的内容,这个的话,也要课堂上理论学习的啊!所以,就算是家务,有时也要理论引领的,这就是老师的份了。可见,家务劳动的话,不能把它隔裂成学校和家庭的某一方责任,而是相辅相成,共同的责任,大家一起朝着育人的目标前行,我想,这样的家务教育的话,应该才是有效果的。现在校园条件好。很多学校都会举行家务劳动比赛,折叠衣服、钉纽扣等比赛,有的学校甚至会搞烹饪展示哦!再说,现在都有实践活动,都会涉及到家务方面的内容。总的说,家庭和学校一定要同呼吸共命运,上升到把孩子培养成思想端正、成绩优异、热爱劳动的高度上来,共同育好孩子!




欢迎光临 教师话坊 (http://bbs.teachers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