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话坊

标题: 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你赞成吗? [打印本页]

作者: 翘楚    时间: 2019-12-27 14:19
标题: 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你赞成吗?
本帖最后由 翘楚 于 2020-3-1 11:48 编辑

  今年10月份,我有机会去了一所农村中学调查教学常规落实情况,走进文教师的课堂。是《论语十二章》的第二课时。上课伊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听默写。学生需要填写七个空格,应该是孔子的名,孔子的字,孔子的代表作 ,“四书“是哪四本书。学生准备了一分钟,开始听默写,晚了开始小组长批改作业,其他学生等待。我看了时间,花去8分钟,是开始特别重要的8分钟。接着盖老师开始组织学生翻译后六章内容,每小组要准备好一章的翻译。学生开始活动。只见学生纷纷拿出抄好译文的练习本,开始一句句翻译。有一个小组长很负责任,抓住没有预习的一名男生,硬要他翻译,组员也眼睛盯住他,这个男生成了极为认真学习的学生之一。老师开始一句一句让小组翻译,最后老师组织齐读,铃声响起。
评课阶段,我不客气地说他的课堂容量小,节奏慢,应该要改进。但文老师说,他的教学是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的,所以得慢慢来,让每个学生都懂。我不得不问,这样下去,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他回答,有些内容我认为不重要,可以不教,应该来得及。
……
最后,我还是带着疑惑了: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有道理吗?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等都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会不会拉低班级学习水平,那些基础好的学生怎样提升?教学设计到底从班级中哪个层级的学生开始呢?
希望得到您的帮助!!谢谢

作者: 翘楚    时间: 2019-12-27 14:33
文老师的理由是农村小班学生,学生基础差,教快了学生不能接受,那就慢慢教,从最基础的教,如文言文一句一句翻译,一句一句背,功夫花下去总会有成果的。我不赞成,课堂的节奏、课堂的容量,课堂的学习必须适量才行,否则,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速速,提高思维能力,还有很多的东西都是要教师训练的。这慢悠悠的学习总是低效的。
作者: 赵占云    时间: 2019-12-30 15:09
      看完楼主所说的,我产生了疑问“我们教师教学是为了赶教学进度,还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古语有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学校的学生都有该学校的学习特色,同样老师也会根据这种特色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楼主所说的文老师的教学方式,同样也应该是他在不断的与这些学生所接触和交流后所得出的适合于这个学校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实,笔者认为,文老师这种教学方式很适合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能力薄弱的学校和班级,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就像一个“水位计”,一个教学内容,只要“最后一名学生”都学会了,还用担心其他学生不会么?虽说文老师的“慢”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就可能因为这样的“慢”才适合这些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特点。
作者: 龙泉许东宝    时间: 2020-1-2 04:26
真正的教学都是为了不教吧!不教,班里少数几个拔尖的,基础好、习惯好,在学习技能上,的确可以不用老师教,没什么问题的!大多数中等生,还是要老师帮助一下的。而班里稍慢一点的几个学生,因为家庭和原有基础,不得不靠老师教了!只有老师单边的努力,才能使班上最后几个学生有所进步!如果课堂上,不从学困生教起,那么,还有什么时候教他们呢?课外去,不是很现实,老师自己也有很多事情啊!可见,课外天天帮学困生补,或许也不是那么科学的,只有在课堂上教了,课堂还真的要从学困生教起,有一定道理。不过好课,好老师,除了关注好学困生外,还会指导好优生和中等生,让全班学生都有进步,都有发展,这才是一个老师的最基本工作,或者是教书育人的基本点!假设课堂就是围绕几个后进生,一堂课四十分钟,优生、中等生都得不到启迪,这样课堂也是失败的。课堂,既从学困生教起,又会让其他学生进步,拔尖更拔尖,就是全部学生都有发展,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才是称职的!
作者: 翘楚    时间: 2020-1-2 21:21
所以,我问文老师,优秀生该怎样去关注?他们怎样更好发展?文老师告诉我,班里学生基础都差,都需要我慢慢去教。我担心总是这样慢慢去教,学生的发展不快,恐怕到了初三,学生还没有适应初中学习,中考怎能取得好成绩呢。我也曾在农村初中任教过,我一直以为,就语文教学来看,老师要以中等学生为教学基础,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设计教学,让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小组互帮互助;而不是慢条斯理,教师叨叨不休,以为学少点学生就掌握了。学习任务过少,速度过慢,是有违教学规律的。结果是全班学生习惯差,学习成绩低,整体上不来的。
作者: 徐如松    时间: 2020-1-8 11:01
与其说“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还不如说“每一个学生都重要”更加准确。从理念上说,“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没有问题,就等于“不让最后一名学生掉队”,因为这是教师的职业操守。从楼主提供的案例看,从理念到行动,落在课堂上发生了偏差。课堂教学是一个常量,只关注“下要保底”,就势必轻视“上不封顶”,课堂教学还是要“学会弹钢琴”,兼顾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如果最后一名学生确实跟不上,那么除了课堂教学,教师也要给他“开小灶”开展个别辅导,这也是“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
作者: 龙泉许东宝    时间: 2020-2-27 16:18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给特别的学生特别的爱,从最后一个教起,使大家都有发展,蛮好的!如从优生教起,最后的学生思路跟不上讲课老师,学困生将无事所干哦!很不符合教学规则的。学生们接受知识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这样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并不是从大学到小学,再到幼儿班这样的过程啊!再说,考试时,考试前老师都会提醒先做会做的题目,或者讲是先考简单再考难题,都是由简单到有难度的!教学也应该这样,先基础的,让全体学生都能掌握的,然后根据学生基础,按照因人施教,逐步过度到有难度的学,让全部学生都有发展!因为课堂上只有一个老师,一开始就要老师组织三个层次(好生、中等生、学困生)学习,那教师的水平要很高很高的,课堂是不是会变成了以前的复式教学呢?
作者: 孙晓菲    时间: 2020-2-28 21:20
在评判“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到底好不好之前,我想先说两个关于教育的词,一个是“有教无类”,这是孔子提出来的,说的人不管贫富贤愚,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教育公平的滥觞;另一个是“因材施教”,这个大家众所周知,要求教育者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切忌一刀切。 有教无类是教育价值理念,重公平,因材施教是教育手段,重效率。文老师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是对有教无类观念的最好实践,无可置疑。可是我们的教育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还需要重视教育成效,也就是要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让不同的学生获得最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如果只顾后不顾前,反倒成了另一种不公平。 文老师的方法,有其特殊实施环境,即农村学生基础程度普遍不好的条件下,从这点来说,他做到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但这样的方法,不应该、也不适合普遍推广。
作者: 孙晓菲    时间: 2020-2-28 21:24
在评判“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到底好不好之前,我想先说两个关于教育的词,一个是“有教无类”,这是孔子提出来的,说的人不管贫富贤愚,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教育公平的滥觞;另一个是“因材施教”,这个大家众所周知,要求教育者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切忌一刀切。 有教无类是教育价值理念,重公平,因材施教是教育手段,重效率。文老师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是对有教无类观念的最好实践,无可置疑。可是我们的教育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还需要重视教育成效,也就是要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让不同的学生获得最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如果只顾后不顾前,反倒成了另一种不公平。 文老师的方法,有其特殊实施环境,即农村学生基础程度普遍不好的条件下,从这点来说,他做到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但这样的方法,不应该、也不适合普遍推广。
作者: 孙晓菲    时间: 2020-2-28 21:29
在评判“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到底好不好之前,我想先说两个关于教育的词,一个是“有教无类”,这是孔子提出来的,说的人不管贫富贤愚,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教育公平的滥觞;另一个是“因材施教”,这个大家众所周知,要求教育者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切忌一刀切。 有教无类是教育价值理念,重公平,因材施教是教育手段,重效率。文老师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是对有教无类观念的最好实践,无可置疑。可是我们的教育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还需要重视教育成效,也就是要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让不同的学生获得最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如果只顾后不顾前,反倒成了另一种不公平。 文老师的方法,有其特殊实施环境,即农村学生基础程度普遍不好的条件下,从这点来说,他做到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但这样的方法,不应该、也不适合普遍推广。
作者: 俞和军    时间: 2020-2-29 02:07
从教育理念上说,“从最后一名教起”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不放下任何一位学生。像他这样做完全是降低了课堂效率,以牺牲其他同学的宝贵课堂教学时间为代价。完全可以课后个别辅导进行补短的啊!课堂教学应该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基准,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为任务,而不是关注个别学生的低效。当然,在小班化教学,一个班如果只有10来个学生的情况下,可以耐心的一个个辅导。在小学低段初始教学时,关注每一个学生,从最后一名教起,以适应新的教学任务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作者: 骄阳    时间: 2020-3-1 12:02
1.从教育公平角度讲,从最后一个学生教是对的。2.从课堂效率讲,上课时要照顾大部分学生水平,不要为一棵树放弃一大片森林。3.最后一名只能课外补,但这算违反有教无类吗?
作者: 清心    时间: 2020-3-1 12:06
这句话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样,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意义,而非操作层面的现实意义。假使按这句话操作,当老师把“最后一名学生”教懂时,前面的学生都可以“环游世界”回来了。班级教学模式的出现是为了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应以“众数”为基准,兼顾两头。至少“底数生”,应个别辅导解决,而非课堂。偶尔几堂课“从最后一名教起”是可以的,若每堂课“从最后一名教起”则会成为另一种“误人子弟”。有一个成语叫:物极必反。
作者: 翘楚    时间: 2020-3-1 12:07
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不放弃每一位学生,是正确的理念。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定在最后一名学生身上,无疑会起点过低,速度缓慢的。我想,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应该是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比如课后辅导到位,努力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跟上来。一个平行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肯定是有长短优劣的。但我们要顾及全体学生,就得正确定位。一般情况下,我们要从中等生出发来设计教学。作业可以分类布置,最后一名学生只要做好基础作业就可以了。而优秀生可以多布置能力题,以满足他们的素养发展需求。愚见,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潜力,确保“水桶”最大化,既要结合学生实际,又要兼顾教学任务,合理安排,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发展,而不是拘泥于“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
作者: dzh6024205    时间: 2020-3-1 23:15
优秀学生是你老师教出来的吗?不是的!如果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优秀学生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一个不懂得怎样学习的学生,想成为优秀学生,一个字:难!两个字:很难!三个字:非常难!所以说,有经验的老师,那些优秀的学生更本就不用得怎么去教,就让他自己学;即便学到不会的,你还是那句话:你再想想;对于优秀学生,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即便遇到问题,他也能想出许多你意想不到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到方法,所以才优秀的。不是有句叫“教学相长”的古训么,它告诉我们老师要学会从聪明和会学习的优秀学生身上学习他们好的学习方法,然后,用他们的方法去教那些不聪明的学生。说到这,大家都明白了吧!需要我们老师教的,就是那些所谓的有智障或其他障碍的“不聪明”学生!你的教法好不好,成不成功,就看你能教出几个这样不聪明的后来变得聪明的学生。因此说,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的观点,我不但非常赞成!而且很肯定地认为:做老师本该这样做!
作者: 悟的教育    时间: 2020-3-2 08:22
我不知道“最后一名学生”是怎么来的。
作者: 龙泉许东宝    时间: 2020-3-2 10:27
幼儿班是零起点教学,到了一年级,三年级,由于家庭原因和学生的接受认智等,年级越升高,总有学生是学习困难的,这是很正常现象!如果,任何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全都是一百分,这种情况就会怪怪得了!如高考工厂,进那一、两所大学的也就三、四百人左右,接下来的是去重点大学吧!所以,一个学校有学困的学生,一个班级也有学困的,十指有长短,应该蛮正常的。问题是无论哪个老师遇到“最后名学生”,不能用有色眼光去看人,更不能体罚、甚至劝退,这些是违背老师良心的!不抛弃、不放弃、不舍弃、不丢弃,我们坚持了就行,或许“差生”基础、家长育人、先天智商等原因,有部分,老师付出后,会进步的,但也有的,或许是真的没办法,老师尽力了,也只能是那样子的!总的说,给了差生特别的爱后,成绩上不来,成绩是没办法了,但其他方面或许有很好的发展!每学期的体育课,也不是开始就是跑的,大家知道,学生休假了,体能、机能也是较平缓的,如第一次体育课就跑,那是会出大问题的!从体育课程来排的话,第一次是卫生保健的理论课,第二次课才开始小运动量的体育专项练习,第三次课开始逐步加大的!而且每次运动前,都是要做热身的!热身就是基础的基础,应该是针对全部学生的吧!很多的语文、数学每节课都会复习一下上节课内容,然后过度到新内容!其实,开始的三、四分钟复习内容,也可以说为了基础生吧!教学方法很多,但基础生开始教,也有一定的道理哦!
作者: 陈宝国    时间: 2020-3-2 10:57
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这种做法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给学生中弱势群体更多的关心、帮助,老师的精神可嘉,行为感人。         当然,如果整堂课都以此为基础出发,教学内容会浅显,教学方法会简单,课堂气氛也会显得沉闷,不利于提高更多人的学习效率和取得更好效果。更何况,语文提倡海量阅读,一篇课文还要带一篇课外文章等。在有数量,有节奏的教学中去学习,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会有所提高。         其实教师教学时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心中更要装有后进学生。在讲到有些知识点时,教师心中要有数,对于后进生来说可能是难点,易错的地方,那么老师就特别强调一下,提醒一番。这样在不断带动学习中,也能促进他们追赶和提高上来。课堂教学也显得更加摇曳多姿。
作者: 青青那央    时间: 2020-3-3 14:23
前不久听了一个音频,说中国的基础教育为什么世界领先,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实施的是“精英教育”,不管城市还是乡村,东部还是西部,教材都基本一样。这样教下来后,优秀的学生更优秀,暂时落后的学生也能提高基础。所以个人反对“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
作者: 葛永锋    时间: 2020-3-4 15:54
文老师的教学“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所以得慢慢来,让每个学生都懂”,这两句话讲得很有道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教育好比是农业,是一项“慢”的事业,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
不过,农业是讲农时的,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同样,教书育人也要遵行这样的规律,什么学段该学会什么,具备怎样的能力,像楼主案例中展示的一堂课只落实了记忆性的文学常识、译文等内容,这与新时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是有差距的,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有“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组成。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我们不能总是陪着学生慢慢走,指导、鼓励学生学会走,学会跑,甚至学会飞,老师要想办法,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不让他快走,不让他跑,不给他尝试的机会,他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会失去兴趣,导致低能,甚至失能。
还有“最后一名学生”,从何而来?比如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是光看学习成绩,还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综合评价?评价标准不同,就有可能产生多位“最后一名学生”。这时就需要老师对群体进行质量分析,明确优势和特长,认清不足和缺点,落实改进措施。
作者: 龙泉许东宝    时间: 2020-3-20 12:51
如这段时间的线上教学,老师们备课时,如不考虑后面几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话,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怎么跟得上播放速度呢?尖子生跟着视频播放速度学,问题不大的,就是中下学生,那是有点困难了!如果中下学生不自律,然后老师备课、网络课堂线上教学又没有基础性知识点的话,那是两极分化马上出来的!学困生跟本跟不上线上教学节奏,那么,学困生就会掉队啊!很多老师为让学困生也能适应线上学习,往往课后,用回放形式,帮助学困生再学习的!遇到不懂时,用暂停,语音连接帮学困生弄懂,再继续播放的。很多老师付出很多,所以线上教学师生难互动,难即时反馈,过程难监管等等,老师不适应,学生也不适应,家长们也不是很理解。但随着线上教学的推进,很多老师也想出了办法、巧门,上课时尽量从学困生起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课堂上兼顾全体学生,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吃饱,都有收获,都有发展!如线上教育,课设计过于简单,学困生有进步,而拔尖生又没有思维练习,这显然也是不正确的!课要从学困生教起,让优生也有发展,这样的课才是完整的课,科学的课,或者是一节好课吧!
作者: yhglll    时间: 2020-3-20 14:17
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是教育的起点及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教育的全过程,更不是教育的终点。教育不仅仅是只为最后一个起点生服务的,这也是为何要有中高考存在的作用,在我看来,我国的分层教育或者说分流教育从九年级后开始还是有些迟了,如果能够准确把握自己的人生成长方向,向着兴趣去扬长而非吃力着去补短,或许更有意义

作者: 孙晓菲    时间: 2020-3-23 12:23
该不该“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应该搞清楚下面三个问题。 一是学生学习程度。假如班上大部分学生是和最后一名学生差不多的学习水平,那么这种做法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反之就不应提倡。中小学教育是普及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应该以照顾大多数学生为主旨。 二是教师教学方法。通过楼主的描述,我们得知这种做法存在课堂容量小、教学效率低的问题,如果这是它的天然弊端,那就不应该再实行;如果这种弊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调整得到改善,那么它就是可行的。 三是教师教学态度。在教育基础差的一些城市和农村学校,有部分教师会形成慢吞吞、简单粗暴的教学惯性,以不思进取,导致“懒教”、“惰教”的出现,如果这样,是从最后一名还是第一名学生教起,都意义不大。




欢迎光临 教师话坊 (http://bbs.teachers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