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话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龙泉许东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本研讨课没人听,怎么办?

[复制链接]

26

主题

195

帖子

75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59
11#
发表于 2019-1-12 12:31: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都知道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成长,增强课堂的有效性,无论是对听课老师还是上课老师都是大有裨益,但现实就是骨感。仔细梳理一二,校本教研课没人听,原因不外乎有三,其一是学校研讨氛围不够浓厚,不能积极吸引好学向上的老师;其二是学校规则制度对于研讨课部分有所遗落,不能有效约束人性中的偷懒因子;其三是学校老师的压力太大,本就在连轴转的老师,对于可听可不听的校本教研课,自然也就选择视而不见了.
来自: 微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95

帖子

75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59
12#
发表于 2019-1-12 12:32:3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想要解决这一现象,方法同样有三,第一是自上而下推动,领导带头听课,及时参与研讨,并积极推荐组织各教研组各学段老师参与优质课等多平台展示;第二是制定严谨的听课记录制度,规范听课、记录及研讨的流程,实现台账式积累;第三是科学打造学校课程效率及工作分工,以实际行动给予每位教师以使命感和责任心,为了自身的成长需求,听课上课老师自然可以做到爱觉不累。
来自: 微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4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2
13#
发表于 2019-1-13 13:42:35 | 只看该作者
校本教研课,一般是分学科分年级的,也就是说是小规模的研修活动。大规模的校本教研,是会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因此,对于非本学科本年级的老师,学校一般不作硬性规定,大多是有空课的自愿参加;而对于本学科本年级的老师,则要求人人参加,有课务冲突的,事先调好课。因此,如果按前述要求举行的校本教研,人不多,也是正常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主题

204

帖子

80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08
14#
发表于 2019-1-14 15:51:52 | 只看该作者
校本研修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听来听去都是自己学校老师的课,上课风格也比较熟悉了,短时间也不可能有很大提升的,大家都“审美疲劳”了。三年前开始,我们学校对校本研修做了些改进,可以不去现场听课,在网上抽时间观看后评课。一节公开课指向一个具体问题(探讨一个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如课堂中的有效提问、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科学课如何开展实验教学等)。具体做法如下:
建成网络研训平台,构建五步研修模式
五步研修基于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研修网,采用团队项目学习的形式,具体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线上预设。开课团队提前一周在研修网 “教学设计”栏目中上传教学设计。开课团队由三人组成:开课者、同学科协作者和信息技术教师各一人。接到开课任务后,他们通过网络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教学设计。
第二步,线下磨课。研修团队各成员针对开课教师上传的教学设计提出修改建议并通过发表评论的方式上传研修网,开课团队汲取同伴建议后修缮教学设计。
第三步,移动观评。开课一般在录播教室进行,要求研修团队各成员到现场听课,其他教师可以采用网上听课的形式。评课都在网上进行,可现场通过手机等终端上网发表即时评论,也可课后到研修网上发表评论。
第四步,智慧反思。撰写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们要求开课者认真参考各位同伴的评课建议,两天内写出教学反思、一周内整理出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并上传研修网,供同伴参考。
第五步,数库整理。视频内容分三个部分:开课者说课、课堂实况、协作同伴点评,要求在三天内上传视频。上传视频有二个目的,一是让开课者自观课堂,引发反思;二是让其他老师能网上观课,发表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7

帖子

59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96
QQ
15#
发表于 2019-1-14 21:54:50 | 只看该作者
校本公开课时,很少有老师参与听课,课后又不评课,开课老师感觉到收获不大,难免提不起兴致,认为“公开课没什么意思”。假如这样的看法,在校园中弥漫、传播,将会严重破坏“校本教研生态”。
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业务素养的有效途径。一般在学年初或学期初,教务处制订校本教研计划,学科组、备课组列出详细开课计划,开课课题、时间、教室、参加人员,以表格形式发到每一位老师;在开课前一、两天,再以短信或微信形式提醒,要求事先调好课,安排好课务。
校本教研应立足校情,紧紧围绕学校校本教研的年度主题,可以采用“同课异构”模式,让名优教师开设示范课,骨干教师开设研究课,青年教师开设汇报课,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学习型团队”,打造“成长共同体”。
每次活动前确定开课老师、主持人、首席评课老师,上课后及时安排评课,由开课老师说一说备课经过,包括教材分析、课标要求、目标设置、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讲一讲在课堂中是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谈一谈教后反思,假如重新再上一次,会做怎样的改进。然后由首席评课老师依据“校本教研主题”来开展评课,是否达成目标,是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其他参与听课的老师进行补充,分享观点。最后主持人进行点评,活动总结。
开课老师、主持人、首席评课老师可以轮换,这样经过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每位老师均能熟悉校本研讨的环节,体验不同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锻炼了组织能力、演讲能力、评价能力,潜移默化中提升教研能力,为在更高级别的活动中发言、作主题报告积累经验。
牛顿曾说:“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校本教研就是努力使每一位教师“长高长大”,以研促学,以研促教,以研提能,形成又高又大的“巨人团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16#
发表于 2019-1-15 09:47:2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要破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思考为何老师们不愿参与?一是学校教研氛围不浓,流于形式;二是对于教研活动的组织不够精细,对于教研成果既缺少验证又缺少展示与推广。年轻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受老教师影响较大,老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则受制于学校教研制度与组织。
来自: 微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94

帖子

36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7
17#
发表于 2019-1-15 12:58: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校本研讨课应该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岂能说“停止”就停止的?没有人听课,就是没有安排好,这首先是教务处或教科室负责人员没有尽到职责,再是学校对于教师教科研工作的不重视。如果学校上层都这样,那这样的研讨课即使开展了也是没有多大裨益的。建议学校要有教师发展整体计划,各项教科研工作及早安排,负责科室及教研组及时指制定实施方案,通知到位,要求到位,认真抓落实。认真去做起来,是不会出现教科研活动无人参加的情况的。
来自: 微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94

帖子

36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7
18#
发表于 2019-1-15 13:08:5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学校都很重视新老师的成长,让新教师上汇报课就是一个有效的形式。培养新教师要特别讲究规矩,不可随意而为。研讨课一般要经过反复打磨:指导教师帮着磨课;备课组成员提建议,在备课组磨课;然后到学校展示。如果教科研活动是真实认真的,那才有效果。希望我们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全员参与!
来自: 微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9

帖子

7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16
19#
发表于 2019-1-19 13:21:4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教师自觉是一个方面,如果一个教师抱着好学、感恩的心情去工作,那么就是不要人去催促,也会积极去做。当然,人不可能都是一样的,集体生活要有一套管理机制,教科研的管理也要有办法、制度。最基本做法就是每次活动出勤情况要予以如实记录,对事不对人。岗位考核里面有教科研这一项内容,期末将这些原始数据纳入到考核中去,奖勤罚懒,树立好风气,弘扬正能量。当老师们习惯都养成了,诸如听课之类的事就会很正常,很有气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主题

488

帖子

338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4
20#
 楼主| 发表于 2019-1-20 11:50: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本人就是喜欢听课的!只要时间不冲突,没课,就是进其他老师开设的课,去学习的。前几个星期,自己就是去听了一节音乐课。课上,今年刚毕业的老师,上课很老道,吹拉弹唱都有,学生不单单是掌握了乐理,了解了节奏,懂得舞蹈伴奏等,从整节课来看,学生很轻松,很愉快,又学习了音乐知识。课后,参与听课老师好评如潮,我本人也给予了实事求是的点评:“走进音乐课堂,连人的性命也会变长。”同时,音乐课堂导入时可以稍稍简洁一点,这样,让课的结构上就更科学。那个老师对我连说谢谢!其实听课,就是要谦虚学习开课老师好的地方,也要听出不足,这就是进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