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树人中学张祖平 于 2025-6-25 16:34 编辑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些老师连AI如何批改作文的过程都不清楚,就轻易对其效果下结论,甚至全盘否定这类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他们仅凭 “机器无法理解情感”等固有认知便匆忙批判,却未曾深入了解 AI 批改系统的底层逻辑 —— 从语义分析到情感识别模型的迭代,从评分规则的动态优化到对不同写作风格的兼容度测试等。
学生日常的作文练习,我建议教师亲自批改,虽然AI批改极其详细,但因为太便捷了,教师可能对其产生依赖,进而弱化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益处不大。
在各类征文比赛中,我觉得AI批改可以一试。因为这个批改过程通常要速度,重等级,轻反馈,甚至无反馈。学生一般只知道自己作文得了几等奖,至于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差,教师是不反馈的。既然如此,用AI来批改,更能减少教师和学生因有相同爱好或经历产生虚高的 “投缘分”。例如,某学生写了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碰巧改卷老师的父亲和学生描述的父亲颇为相似,这样的作文可能在情感上首先获得了教师的青睐,以至于学生行文和书写中的错误,可能会被忽略。
当然,AI批改作文,还需要多加试验。例如,把拍照上传改为扫描上传,把单一的AI批改改为多个AI批改同一批作文,甚至同一片文章可以让同一个AI多批改几遍。
此外,还可以把以前人工批改的作文用AI再批改一遍,对比得分。
如果不用向学生反馈,我觉得用AI批改更为客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