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作者为朋友的孩子在某次语文测试中一道分析题得零分一事而大发感慨。这道题是这样的:小鸟病了,一只馋猫化妆成医生,说了一大堆花言巧语去给小鸟看病,准备在看病时把小鸟吃掉。但是猫的口罩没有把胡子全罩住,结果被小鸟识破了真相,猫因而没有吃到小鸟。 测试要求学生写出这则寓言的主题思想。老师的标准答案是:“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被敌人的花言巧语所欺骗”。他儿子的答案是:“要想达到目的,就应该努力把准备工作做得周密。”为此,老师给了个零分。他儿子不服气,他的爸爸也不服气,当然他爸爸的这位朋友更加不服气,认为“这个‘不一样’的答案体现了孩子一种逆向性求异思维的萌芽”。“教育所关注的应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地生成。而现在,我们在教育中,却过多地、带着强制性地给学生一些条条框框,让学生无法舒展其潜在的才能,这其实是对学生最大的伤害。” 我以为求异思维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做人的基本准则教育更为重要。在育人过程中,确实是需要一些“标准答案”的,比如悲悯弱者的情怀,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