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树人中学张祖平 于 2025-10-23 08:04 编辑  
 
我读初中时,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几乎是我一人承包的。参加工作后当班主任很多年,我指导学生完成了许多次出黑板报的任务。基于这些深刻的体会,我不赞成学校继续让学生用粉笔出黑板报,理由如下: 一、过程费时费力 现在的黑板报,顶端高约2.5米,宽度为4米多。出黑板报,一般需要五六名学生分工合作:写字、画画、搞卫生等,这需要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也可能影响学习。有些班主任让学生放弃几节“副科”的时间,还不一定能完成任务。负责一点的班主任让学生周末来校“加班”,从头至尾算起来,至少也要半天。如果班主任不在场,学生的效率就大大降低,周一返校后,返工重做不在少数。有些班主任请家长帮忙甚至花钱“外包”,这样就失去了出黑板报的意义。 二、存在安全隐患 如上所述,出黑板报的过程,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班主任不可能时刻盯住每一个动作,学生垫着桌子椅子爬上爬下、桌椅腿脚不稳、地面湿滑等都可能导致摔倒。有些学生在课间争分夺秒出黑板报,也可能被旁边经过的学生“干扰”。现在大部分学生不像以前那样有爬上爬下的“技能”,在校园安全被高度重视的今天,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考量的重要因素。 三、成果不易保存 一幅精美的黑板报,往往随着下一次主题的到来被擦除,除了照片,很难留下实质性的东西。教室的后面,通常是课间的“活跃之地”,人来人往,难免会把黑板报的部分图文蹭掉,再加上梅雨季节和潮湿天气的不利影响,黑板报的“颜值”在过了一两个星期后,就会黯然失色,这对于付出心血的学生来说,未免有些遗憾。为此,有些班主任让学生使用色彩更鲜艳,附着性更强的颜料,尽管评分上去了,但下次清理的时候就大费周章了。 四、观众寥寥无几 以前出黑板报,学生们往往用班主任指定的报纸作为素材。现在,大部分学生用网络来搜索素材。虽然学生先在纸上作图文草稿,但是因为比例不同,最终有些段落篇章因为容纳不下而被舍弃,因此出现“戛然而止”的断句。后来学生觉得自己自由发挥比模仿素材更省事,于是出现了错字病句。黑板报出好以后,除了前来评比的老师匆匆看几眼,很少再有别的师生关注。这种“面向评委的作品”,有错误,无人指出,无人订正,折射出“为评比而生”的尴尬处境,与真正的教育互动脱节。 五、能力提升不大 有些老师认为出黑板报能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但实际上,因为班际之间要评比,出黑板报的学生,往往是排版、书写、绘画的佼佼者。他们的能力,在两三次实践之后,已经固化。黑板报完工后,很少有老师对这些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我也尝试过让全班学生轮流出黑板报,但其他学生的作品确实相形见绌。 现在除了学校里,已经看不到黑板报了。如果说以前擅长出黑板报的学生还能在未来的求职中脱颖而出,现在他们可能将“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真要与时俱进地提升学生的能力,指导他们学一些电脑排版、作图更有现实意义。 六、创新展示模式 取消粉笔出黑板报后,可以在黑板上用磁扣固定展示学生的各科作业、试卷和绘画、剪纸、摄影等作品。定期更换,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参与其中,这比“高成本低回报”的黑板报更有张力,更具育人意义。另外,很多学校里的广播台蒙尘已久,如果让学生提前录好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课间或饭点用声音夸夸有各种特长的学生,这样的方式更能锻炼学生。 取消粉笔出黑板报,并非否定美育和集体活动的价值,而是为了在减负的同时,激活学生和班主任的创造力,转向更安全、更高效、更具包容性、也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展示与锻炼平台,让更多的学生被看见、被听见、被点赞——这应该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