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carddie 于 2025-4-8 13:24 编辑
说实话,这两个新闻看下来,我第一个反应是:我们是不是太容易对“表象”过敏了?一个家长开了辆名牌跑车送娃上学,结果在群里解释都没用,还被踢了出去——不是他高调,是群体焦虑太重。
另一个老师买辆代步车去山里教书,结果被老校长委婉劝阻——不是他做错了,而是环境对“榜样”有太多道德想象。
但问题是,“榜样”真的靠遮遮掩掩塑造出来的吗?
我觉得这个社会有一种微妙的“反向道德绑架”:穷,要低调;富,更要低调;
中产?最好别张扬,省得刺痛谁的自尊。
讲真,这种“统一成就感官平衡”的思维,其实是压抑个体真实差异的一种形式。
说到底,问题不是你开什么车,而是别人对你的车有什么投射。
当然,我不是说炫富是对的,也不是说教育环境不该考虑学生心理。但有时候我们把“示范作用”理解得太单一了,总觉得好东西就得藏着掖着,仿佛展示一下就是错误。
可是,如果老师能自信地告诉学生:“我努力工作,攒钱买了车,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你们”,
那不就是最真实、最有说服力的榜样教育吗?
如果家长能大大方方地说:“这车是我奋斗的成果,不是给你攀比的工具”,
那不也是一次很好的价值观灌输吗?
遮掩不一定是谦逊,公开也不一定是炫耀。
教育不是塑造统一,而是教孩子如何面对多样。
所以我希望的未来是:
有名牌车的家长能大方,没名牌车的孩子也不自卑;
开车上班的老师被尊重,不开车的也被理解;
而不是大家都在为别人的“视线”自我规训,最后搞得谁都不自在。
|
|